目前西宁市水源水、出厂水安全优良
自来水与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尽管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存在涉水传播,但我国仍十分警惕新型冠状病毒在水环境中的潜在风险。
为防止疫情次生灾害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国家生态环境部紧急印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监测方案》,要求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增加饮用水水源地疫情防控特征指标余氯监测,确保防疫期间水环境安全稳定。
防疫期间,西宁供水集团严格实行24小时全过程水质监控。目前,各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稳定,出厂水水质优良,用户终端余氯含量在国标安全范围内,市民可放心使用。
氯消毒在净水工艺中应用普遍
灭病毒关键是消毒和浑浊度控制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公共卫生事件,也是考验城市基础设施运营能力的考卷。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自来水的消毒和浊度有严格规定和要求。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通过严格控制浊度指标和自来水消毒双重保险能够有效保证对微生物的灭活和去除效果。
杀灭病毒的关键之一在于浑浊度控制。依据相关净水工艺技术指南,当水厂滤后水浊度低于1.0 NTU 时,病毒去除率就可达到 90% 以上;同时结合消毒剂投加使用,完全可以保证充分的杀灭效果。
杀灭病毒的关键之二就是消毒。在饮用水处理工艺中,无论是常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以及膜处理工艺等。使用“氯”或含“氯”制剂消毒都是应用最广泛、最成熟、最有效的消毒方法,其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有显著、持久的杀灭效果。只要保证饮用水处理工艺运行正常,消毒剂接触的时间足够充分,水中病原体的灭活率即可达到99.99%以上,同时在供水管网中保证一定量的余氯可有效抑制供水管网内微生物复活滋生,从而充分保障供水安全。
目前,我市供水生产水质浊度保持在0.4NTU以下,出厂水消毒剂投加指标余氯值不低于0.3mg/L,各相关指标均优于国标标准要求,完全可以保证供水卫生安全要求。
多措并举保障西宁供水安全优质
从源头到龙头 各项水质指标均合格
为切实降低疫情对自来水的影响,保障城市供水系统安全平稳运行,西宁供水集团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消除疫情隐患,筑牢城市水质“生命线”,保障西宁市供水安全优质。
加强全程水质监测
1水源设立双重屏障
针对公众关心“大量使用消毒剂消毒环境是否会影响水源水质”问题,西宁供水集团在原水水源设立双重屏障,保障西宁市民安全稳定用水第一关。
屏障一:加大水源地安全巡查力度,加强现场水源地保护巡查监控和现场采样检测。
屏障二:通过在线生物毒性预警装置,24小时全时段对原水生物毒性实时监测。
2重点加强粪大肠菌群监测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可能通过粪口传播的风险,西宁供水集团强化供水全过程微生物监测,并重点做好反映生物污染的特征指标—粪大肠菌群数的监控,将水质风险监测关口前移,切断粪口传播途径。
3强化水质监测力度
防疫期间,西宁供水集团对“源头到龙头”全过程进行24小时水质监控,提高对净水环节重要指标的检测频次。通过“班组+水厂+中心实验室”三级水质检测体系为市民层层严把水质关。公司各水源、制水工艺、出厂、管网等均配备了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可实时在线监测供水水质。通过在线水质实时监测并结合全市人工监测点巡查抽检等,全方位、多手段确保市民饮用的自来水水质安全。
强化消毒控制管理
西宁供水集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自来水净水消毒,采取消毒剂投加前移和清水池高水位运行,双措并行,延长CT值(即消毒剂有效浓度和有效接触时间的乘积),确保有效去除和灭活水中各类病原体。综合考虑管网水远端持续消毒的需要,合理动态调节消毒药剂投加量,确保100%灭活病毒。
保障应急物资储备
考虑到防疫期间各地消毒产品消耗量骤增,西宁供水集团提前做好物资采购工作,确保消毒剂、净水剂、化验试剂等关键生产物资储备充足。同时建立药剂投加量和物资储存量统计机制,统筹调配物资。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西宁供水集团通过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及时与卫健、环保部门交流信息,掌握疫情控制动态和相关信息,进一步完善应急供水安全保障预案,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在自来水净水工艺中,普遍使用氯进行消毒,其在生产过程中,剩下的余氯含量能有效抑制配水管网中的细菌。自来水中必须保证一定的余氯量,才能有效抑制自来水中的微生物在输送过程中复苏滋生,确保用户终端用水安全。
目前,西宁供水集团所辖水厂出厂水的余氯值控制在0.3-0.5毫克/升范围内,管网水余氯值不低于0.05毫克/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自来水水质各项指标均合格。
西宁供水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号召,以“生态供水、安全供水、优质供水、智慧供水”为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市人民安全优质用水保驾护航!
温馨提示:
特殊时期,在自来水安全消毒的前提下,将自来水烧开饮用,能起到‘双保险’的效果;市政自来水是疫情时期相对最公平、最可靠、最安全的饮用水。
监制:春建军
责编:贾宗勇
编辑:侯俊杰
|